當地居民指認功德msata石碑。
  南京高淳區椏溪的定埠集鎮,與安徽省郎溪縣的定埠集鎮僅一河之隔,高淳定埠為北定埠,郎溪定埠為南定埠,分界的河就是古老的人工大運河胥河。近日,當地居民向記者報料,稱在河上一座叫中橋的橋上,有好幾塊古石碑牽動兩岸居民的心。原來,石碑上記錄了明代年間他們的祖輩信用貸款當年建橋時捐贈的銀兩明細目錄,也表明在500多年前,這座橋曾是皖南山區與南京相通的主幹道。他們紛紛表示,這樣的石碑有一定的歷史意義,要好好保存以教育下一代。
  石汽車借款碑原是明代捐資建橋功德碑
  近日,記者在這處橫跨胥河連接南北兩定埠的中橋邊,看到不少附近的居民已在旁邊觀看。今年66歲的呂觀林是郎溪南定埠一名退休教師,他對當地的歷史文化頗有研究,他告訴記者,南北兩定埠人口居多,多年來兩岸居民憑藉胥河水上運輸發展商貿業,明洪武年間南北兩岸設有當鋪,米行和柴行等等,為了加強交流,兩岸居民在相隔500米的河上,捐資建造了上中下三座橋,後來這些橋梁都重新改建過,西服這座中橋在上個世紀的1968年重建,並改名叫紅衛橋,而紅衛橋的前身叫通京橋。因為在明朝時,河上相距不遠建有三孔石板橋,也被當地居民分別稱為上、中、下橋,這些在郎溪縣誌上都有記載。
  呂觀林指著石碑介紹稱,石碑分成幾塊建在橋基上,根據石碑上刻錄村民助的銀兩目錄,可見這是當年建三孔石板橋時,兩岸村民捐錢建橋留下的功德碑。而今年66歲的陳雙寶是椏溪鎮北定埠村民,對石碑更是非常瞭解。他說小時候還沒改建紅衛橋時,這塊高約1.6米寬為0.8米的石碑就豎在橋邊上。後來改建叫紅衛橋時,石碑禮服被弄斷,分成幾塊做在了橋基上,但所刻之字仍然清晰可見。
  通京橋曾是通往南京主幹道
  呂觀林稱,這座通京橋(也叫中橋)是安徽皖南山區通往南京的必經之道,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定都南京,皖南的百姓把茶葉及山貨運到南京,再把南京的食鹽和生活用品運輸到山區,都要經過此橋,所以當地為橋取名為通京橋。此外,通京橋還有更深的含義,就是到京城升官發財的意思。
  在當年從這裡通往南京的道,也被叫做官道,而在明代這座通京的三孔石板橋是由官府為主導,百姓捐款修建的,所以石碑上刻錄了當時兩岸居民建橋捐獻銀子的名字和數量,是為了給後代留下紀念。
  呂觀林介紹稱,有了通京橋後,兩岸關係十分密切,不但通商通婚還通學,兩岸貿易流通,南北兩地還通婚,更有南北兩地孩子可相互選擇學校上學。隨著歷史的發展,南北兩定埠的區域文化更是共同繁榮,南北兩地相繼產生了跳五猖、降福會、小馬燈和大小鑼鼓等多個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到節日時分,南北兩地開展巡迴演出,展示兩地居民幸福生活。
  兩岸居民希望保存石碑
  眼下,因為經濟的發展,以前的橋梁已不能滿足通行的需要了,不僅胥河要拓寬,這座中橋也要被拆除。據介紹,為了確保兩岸居民的正常交通,胥河拓寬後,蘇皖兩地政府部門將聯手新建一座寬5.5米的人行橋。
  不過,對於這些載有功德的石碑,兩岸居民表示,這是祖輩們留下的歷史遺產,他們準備將石碑收藏在村裡的祠堂內,把它作為文化遺產代代相傳。通訊員 高曉平
  揚子晚報記者 梅建明文/攝  (原標題:胥河橋上殘存500年前功德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t47ltxgx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